在祖国的大江南北,端午节吃粽子,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。民间关于端午粽子,有几种不同的传说,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:“屈原投江后,楚人闻之,唯恐江中的鱼,啃食屈原的身体,家家户户纷纷将粽子洒进江水中,把鱼喂饱,以此来保护屈原不受侵害。”南北朝时期,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吴均在《续齐谐记》里云:“屈原,五月五日,投汨罗而死,楚人哀之,遂以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。”文中的记述,与我家乡的传说有几分相似之处,寥寥几笔,就把端午、粽子、屈原三者联系到了一起,本不起眼的粽子,从此有了古老的文化气息。《续齐谐记》里又云:“楚大夫屈原,遭谗不用,是日,投泪罗江死,楚人哀之,乃以舟揖拯救,端阳竞渡,乃遗俗也。”文中提及旳端阳竞渡,就是今天端午节的赛龙舟,所以,许多地方到了端午节,不仅吃粽子,而且赛龙舟。赛龙舟时,非常的热闹,百舸争流于水上,百姓同乐于岸边,同舟者共济,竞舟者争流,一派同心协力、奋发向上的景象。我的家乡,在巍巍大别山北麓,峰峦起伏,受地形的局限,没有可行舟的水域,端午节自然也没有赛龙舟的热闹场景,甚是一件憾事。
如今,人们生活好了,想吃粽子,并非难事,不过,端午之外,再香的粽子,也少了传统的味道,少了文化的意境。
我们小的时候,想吃粽子,是非要等到端午节,在端午节的前一天,大人们才忙着把粽子包好,晚饭后,放大铁锅里烀上一整夜,这样烀出来的粽子,更香、更黏,熟的更透彻。到了午夜时分,粽叶的清香、糯米的米香,随着文火漫漫的烧煮,渐渐地交溶在一起,散发出特有的粽香,即便在梦里,也能闻到。
天亮时,孩子们也不再贪懒觉了,弥漫一夜的香气,早早把孩子们勾起床来,慌慌忙忙地把几根艾条,插在门头上,就算正式过节了,然后,跑进厨房,捞起滚烫的粽子,解了粽绳,剥了粽叶,蘸着碗底不多的白砂糖,尽管粽多糖少,那个香呀,甜呀,一直浸透到了心底,现在想想,还是那么的美妙。
后来,我入职法院,与法律打上了交道,每每端午节吃粽子时,总品出另一番味道来。粽子的形状,像极了一把斧头,在我看来,它是一把砍向邪恶的利斧的象征。薄薄的粽叶,如同一件青衣,一清如水,一清如风,一清如廉。系在踪子上的笋叶丝,如同一根准绳,没有这准绳,何以成粽,糯米不就散落了吗,这让我联想起作为准绳的法律,如果没有法律为准绳,社会也就失去了秩序,成了一盘散沙了。还有洁白无瑕的粽瓤,代表了明明白白,寓意着乾坤之朗朗。
端午粽子,它带着浓浓的文化气息,普通而不寻常,古老而有新意。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,它不仅给世人以启示,更给公权者以警示。
贝博体育官方微博
贝博体育官方微信